“治瘤王”张中海:永不言弃的“抗癌斗士”
发布: 水中鱼 | 2018-11-02 17:13
120
地处中原要地的河南省焦作市,北依太行山,南临滔滔黄河,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,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。从炎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,到药王孙思邈、四大怀药的天下闻名,都是这片大地书写的传奇。如今,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,依然流传着一位名
地处中原要地的河南省焦作市,北依太行山,南临滔滔黄河,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,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。从炎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,到药王孙思邈、四大怀药的天下闻名,都是这片大地书写的传奇。如今,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,依然流传着一位名叫张中海的“治瘤王”的故事。
张中海,张氏中医第五代传人。中国华佗医药研究会研究员,国际中医药学会会员,中国抗癌协会理事,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草药研究组主任委员,从事肿瘤病研究30余年,潜心研制的纯中药“化癌丸散”荣获国际优秀成果奖及中国专利新技术,新产品,博览会“发明人金奖”。据专家人才库统计:建国以来,获得“治瘤王”赞誉的仅张中海一人。
(张中海大夫)
张中海大夫出生于中医世家,从小他跟随有着“怀庆府名医”之称的父亲张圣希先生那里学习中医理论。聪明好学的张中海深受父亲的喜爱,识字就从《本草纲目》和《伤寒杂病论》开始,张中海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基本上都和父亲以及病人一起度过。每每张圣希先生坐堂、出诊,张中海都随在父亲身边,耳濡目染之间,积累了深厚的中医基础。
他从小看到周围百姓,因为患病而穷困不堪,有的竟因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,他不禁感慨: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。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。”从此,他便立志,要用其所学,悬壶济世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新乡医学院毕业的张中海已经小有名气,在专业领域开始显现他的优秀。张希圣对张中海的要求更加严格,也开始重点培养他,把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秘方慢慢的交给他,聪慧的张中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中医基础,大胆实践和钻研,奠定了一带治癌名医的基础。
在父亲的影响下,张中海大夫不仅学得回春妙手,也修得一片医者冰心。他怀着对生命的敬畏,发誓要让患者能够活得更有尊严!他时常说道:“患者选择了你,那就是把命交到你的手上,我们必须要对生命负责,这是一名医者自古至今的传承!”
(张中海大夫在诊室)
为了彻底攻克癌症这个顽疾,张中海大夫数十年如一日,潜心钻研,改良药方。药成之后,总是自己先试药,因为只有自己亲自体验,才能更清楚该如何改良。他将自己的研究所命名为“焦作百草中医肿瘤研究所”,这更像是在时时警醒自己:要像上古神农氏那般,尝遍百草,救死扶伤!
自“焦作百草中医肿瘤研究所”成立后,张中海大夫依托“张氏中医疗法”,以扶正固本为主,却邪祛毒为辅,来对抗癌症,并将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治癌歌诀、辩证原理和临床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职工和研修班学员。
(张中海大夫为肿瘤研修班上课)
从医生涯中,他见到过许多食道癌晚期患者,由于肿瘤完全堵塞食道,以致水米不进,最终被活活饿死。看到那些由于无法吃饭而骨瘦如柴,只能靠营养液维持生命的患者,他心生感慨,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为他们找到一种药,让食道癌晚期的患者能吃得下饭。
他将能找到的中医医书全部找来,寻找各种各样软坚散结的中草药,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路。由于此前并没有能够帮助晚期食道癌患者打开食道的药物,因此张中海大夫并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方法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“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,凭借跟着父亲学到的知识,不断去尝试。”
他已经不记得在配药方时,经历过多少次失败,他只坚信,失败,是为了下一次的成功!
(张中海大夫连续三年获得金杯奖)
功夫不负有心人,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坚持下,他成功了!在治疗食道癌的历程中,他留下了重重的一笔!
如今三十余年过去了,当初的弱冠少年已近耳顺之年,张中海大夫也在中医治疗肿瘤的道路上,徐徐前行三十余年。如今,张中海大夫的信念更加坚定,他已经找到了自己一直在追寻的目标——要用自己毕生精力,为全人类攻克肿瘤事业而奋斗终生!
他知道,自己的每一次成功,都意味着世间少一分病痛。
下一篇:没有了